澳门开奖最快结果,如果你喜欢拍摄视频,一定听说过变形镜头,甚至考虑过购买变形镜头。变形镜头到底是什么,用它拍摄的视频真的拥有电影感么?
在上世纪 50 年代,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进入电影院,同时降低成本,20 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 CINEMASCOPE 系统。相比更早推出的 Cinerama 系统,CINEMASCOPE 结构更为简单,只需要一台放映机即可实现宽银幕显示(Cinerama 需要 3 台)。不过当时电影业界拍摄时主要是采用 35mm 胶片(135 画幅),拍摄长宽比 1.37:1 的电影,并不适合 CINEMASCOPE 上播放,因此 Panavision(潘那维申)变形镜头应运而生。
也许有人会说,把 1.37:1 画面上下裁切掉不就可以实现了 2.35:1(CINEMASCOPE)效果了么。这涉及当年胶片画质问题了,把 1.37:1 画面裁切成 2.35:1 后,单帧胶片面积会从 4 齿孔降低到 2 齿孔左右,锐减了一半,同时要把画面投影到更大的屏幕上显示,画质注定急剧下降,是无法接受的。要在胶卷大小不变、画质不变差前提下实现 CINEMASCOPE,需要使用变形镜头,它利用镜片把画面进行水平压缩到 1.37:1 长宽比的胶片中,在剪辑或是回放时再用 变形镜头还原成正常比例,这样就能几乎不损失胶片面积下实现 CINEMASCOPE。早期变形镜头一般为 2X,在 1.37:1 胶片还原成正常比例后长宽比为 2.74:1,要实现 2.35:1 或是 2.4:1 的 CINEMASCOPE 需要进行左右裁切。后来随着技术发展,市场出现了 1.3X、1.8X 变形镜头以及变形镜头增倍镜,不过后者的变形效果很不理想。
相比球面镜头(普通镜头),变形镜头光学结构更为复杂,成像圈范围更大,因此光学缺陷更为明显——镜头速度变得更慢,暗角更重,畸变更厉害,眩光急剧增加,光源会产生蓝色的横向拉丝眩光,呼吸效应更重,焦外会有眩晕感,圆形的光斑会变成椭圆形,出现痄腮效应(人脸变胖)。
不过众多光学缺陷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反而成了电影感的标志,比如说蓝色的横向拉丝眩光与椭圆焦外,甚至是 ARRI ZEISS Master Anamorphic 镜头出来后依然如此。Master Anamorphic 保留了变形镜头的椭圆焦外、宽银幕等特性,克服了呼吸效应、畸变、眩光等缺陷,拥有高分辨率、高对比度,也无法扭转电影人几十年来的病态偏好。· 刘小光小品大全个人资料 被曝出